底下装了那么大一块电池,它安全吗?
相信这是很多人都对电动车发过的疑问,毕竟这看上去就像是挂上了一个“炸弹”,它若安好,你便是晴天……
动力电池自燃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问题,看此前一旦谁家电动车自燃了,基本上就坐享“免费推广”了。近几年,各大厂商在电池自燃方面狠下功夫,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力争做到防患于未“燃”。比亚迪采用磷酸铁锂的刀片电池,在材料上有着先天优势,同时相比以往在体积能量密度上有了提升。
除了做到电池本身具备极高的安全性,但也要做到车辆发生碰撞后的电安全。对于底部装了电池包的新能源汽车来说,最怕的是什么?
侧面柱碰!
近日,国内汽车安全类测试栏目TOP Safety,为了验证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对电动车安全性的意义,选择了比亚迪海豹进行了一次新能源汽车双面侧柱碰试验。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叠加两次侧柱碰撞,这对整车的被动安全性以及电池安全性无疑是严苛的,而这也是尽可能地模拟真实严苛的场景。
相比起正面碰撞,侧面柱碰的碰撞点更集中,碰撞面积更小,会对车辆产生强大的“切割力”。海豹面对这次的双面侧柱碰,顺利地通过了试验,而要说它为何有这般能耐,那这会儿比亚迪CTB技术可就要出来邀功了。
比亚迪海豹CTB在本次双面侧柱碰挑战中,使用同一台车,在一次标准侧柱碰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侧面柱碰。第一次碰撞试验,比亚迪海豹整车以32km/h的速度和75°的角度,撞击254mm钢性柱。
随后对同一台车进行叠加第二次碰撞试验,以副驾驶后排撞击点进行侧柱碰试验。
从碰撞测试成绩看,比亚迪海豹整车结构最大变形量183mm,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成绩呢?
作为参考,传统燃油车变形量是在平均300mm左右的水平,此时再来看搭载CTB技术的海豹,一举将最大变形量减小了120mm左右。看来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在提升整车结构强度方面,比亚迪没有在“打嘴炮!
相比传统车身结构,CTB电池车身一体化结构的车身纵梁缩小了前机舱与乘员舱之间的高度差,可以更有效地发挥材料本身的强度优势,并为力的传递提供更顺畅的路径。全平底板设计,让海豹的白车身侧向传力结构更稳定、更连贯。
乘员保护方面,在CTB优秀的结构安全基础和气囊缓冲保护下,整车中三个乘员保护指标也全部达到满分。
经历了双面侧柱碰后,海豹的电池安全表现同样优异,其电池包仅在边框产生轻微变形,带电部分无损伤,电池包主体结构基本没有变形,电池包没有出现漏液、起火,整体结构稳定,并且在碰撞瞬间,车辆的电池管理系统立即执行高压断电保护策略,高压系统电压在碰撞后的820毫秒内,迅速下降至安全电压区间内,有效保证驾乘人员生命安全。
为了进一步测试电池包的安全性与稳定性,TOP Safety还对比亚迪海豹进行了一项更难的试验,将参与了两次侧柱碰的电池包重新装入另一台新车后,车辆可以正常启动、安全行驶,看来碰撞后的电池包的功能性一切正常。
手握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的比亚迪,告诉了我们安全是电动车最大的豪华。如今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突破30%,这是一大机遇,但要抓住还得各凭本事。看近期不少海外汽车品牌在新能源这件事上纷纷牵手中国品牌,如此景象就算是放在几年前也是不太敢想。时至今日,中国汽车品牌造车的进步大家开始认可了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科学汽车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mgshkxzzs.com/jsjd/6050.html